「我的母親帕丘奧(Sarah Pachuau)已於1993年移民以色列,我想和母親團圓,同時也給予我的女兒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我更想與那個分開2700多年、承載我們民族根源的土地團聚。
隨著老馬可仕被趕下台,1987年生效的憲法規定總統只能任期六年,以防止獨裁統治。薩拉:尊重家人的意見,但不一定同意所有家人的意見 對於家族對總統的批評,薩拉曾在週一(1月29日)表示賽巴斯蒂安的言論出於「兄弟之愛」,並稱她受到「總統圈內某些部門」的「卑鄙對待」,而在小馬可仕稱兩人關係照舊後,薩拉也在週三(1月31日)感謝小馬可仕讓她保留教育部長一職,因為在她的家族批評小馬可仕後,許多人要求她放棄此職位。
綜合《Rappler》及《路透社》報導,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表示,即便受到杜特蒂家族的猛烈批評,他與副總統薩拉(Sara Duterte)間的關係沒有「任何分歧」。杜特蒂在2022年選舉中也沒有支持小馬可仕,而是公開表示他對薩拉沒有競選總統感到失望,但人們普遍猜測薩拉將參加2028年總統競選,將使兩個政治家族陷入了衝突。週二(1月30日),小馬可仕到越南進行國事參訪時,對記者表示他與副總統的關係照舊,並補充他與薩拉的團結仍「完好無損」。前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也在週日的一場演講中,指控小馬可仕是一名「吸毒者」。薩拉也表示,雖然她尊重家人的意見,但她不一定會同意所有家人的意見。
事實上,杜特蒂曾多次指控小馬可仕吸毒,並聲稱小馬可仕的名子已被列入菲律賓緝毒機構制定的名單中,但遭該機構否認。新聞來源 Marcos says he and VP Sara are okay after Rodrigo Dutertes tirades(Rappler) Philippines Marcos says no rift with the vice president(路透社) Duterte calls Philippine president ‘a drug addict as rift deepens(衛報) Rift intensifies between Philippines president and Duterte family(路透社) 延伸閱讀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支持推動修憲,強調優先處理經濟條款 稱向賴清德祝賀只是「普通禮節」,菲總統小馬可仕重申不支持台灣獨立 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揚言,若女兒薩拉遭彈劾副總統將重返政壇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儘管Fixer工作不容易,但彭昱融也提到,Fixer並非是單打獨鬥,有時必須與農民、漁民和租船商合作。
彭昱融說,通常Fixer的名字不會出現在報導上,因為Fixer不是寫下故事的人。彭昱融舉例,中國不容易尋找Fixer,若政府當局發現你與外媒合作,可能會視為犯下叛國罪。Fixer並非只能單打獨鬥,多善用合作機會 相比平面媒體,擔任電視製作團隊的Fixer更是挑戰重重。部分外媒會把台灣想像成是「下一個烏克蘭」,人們正在進行民防和大量培訓,但在採訪過程中卻發現,台灣人通常心態很平靜,不太擔心被中國入侵。
當時《NPR》的記者厭倦對台灣刻板印象的報導,想嘗試一些不同的內容。外媒刻板印象:戰爭、半導體、自我認同 外媒到一地進行報導前,可能已訂下想報導的主題,舉例來說,外媒對台灣的刻板印象主要是「戰爭/地緣政治/武器」、「半導體」、「人民的自我認同」這類主題。
Fixer還能加入外國記者的社群,獲得一些公開或地下的資訊。但在其他時候,若外媒的報導品質不佳,或只呈現對台灣的刻板印象,他不希望掛名在報導中。他說:「我能勝任Fixer這個角色,是因為我曾經是記者,所以我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一些外媒認為付錢給Fixer,就必須要為他們解決一切問題,包含訂飯店、安排交通與翻譯。
彭昱融分享,他曾經帶外媒到金門、馬祖採訪,也曾帶記者到苗栗拍攝漢光演習。他分享,和《BBC》記者合作拍攝〈不用擔心充電問題?BBC記者體驗台灣交換電池的機車〉的經驗,有幾幕是要拍攝記者在陽明山騎電動機車馳騁的畫面,當時他們花一整天的時間等天氣轉好,帶電動車上山拍攝。政大創新國際學院舉辦小型演講,邀請曾經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德國《明鏡》 (Der Spiegel)、《亮點》(Der Stern)、美國《紐約客》(New Yorker)、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等國際知名媒體合作的彭昱融,以「深度參與國際媒體報導台灣總統大選:成為Fixer」為題演講,分享他多年來擔任Fixer的經驗。不同媒體對於Fixer有不同期望,作為Fixer,必須和他們談判、協商什麼才是正確的期望。
當外媒記者善意詢問是否要掛名,考量到為這個故事付出許多努力,他同意他們的邀請。有時,彭昱融覺得自己也像是旅遊策劃者與導遊。
彭昱融的經歷相當多元,他曾在《天下雜誌》擔任三年多的記者,辭職後回花蓮創立農產品牌、當旅行社的導遊,現在是身心科診所與背包客棧的老闆,有時會擔任外媒的Fixer。彭昱融提到,電視台很注重形象,同時想要很吸引人的故事。
而關於自我認同,彭昱融舉例,他曾和《BBC》合作,採訪1949年跟隨國民黨來台的軍人,以及兒女主張獨立、父母或祖父母親中的家庭,呈現世代間認同衝突的故事。不只台灣,世界各地都有Fixer的需求。至於半導體議題,外媒通常想採訪台積電、聯華電子等,因此Fixer會需要幫助他們約訪到這些科技公司。比方說,他會和一些《路透社》、《美聯社》或《法新社》合作。文:劉郁葶 台灣近年日益成為外國媒體的報導焦點,每次總統大選,更是吸引大批外國媒體來台採訪。彭昱融說,如何傳達阿爆的想法與世界觀非常重要,必須讓《NPR》編輯和記者聽懂阿爆在唱什麼,於是和阿爆團隊合作,把歌詞逐字逐句翻譯。
於是,彭昱融向她提議可以報導原住民歌手阿爆(Abao),並製作簡報讓《NPR》團隊了解歌手的背景,而這剛好也符合他們的需要,因為在美、加地區也存在美洲原住民對土地、身份認同的問題。外媒記者在工作之餘,也想在台灣玩得開心,此時他會擔任「文化大使」的角色,為他們創造良好的體驗。
這些通訊社的記者消息靈通,通常是第一時間知道新聞的人,也知曉在哪裡拍照、取景最合適。可以透過分享資訊,與他們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關係,對於工作很有幫助。
除了工作,玩耍也很重要 在演講尾聲,彭昱融也分享工作多年來的心得他將人生分成4大元素,分別為健康、工作、關係與玩耍,這些構成他的「人生儀表板」,幫助他掌握人生方向。是報導者、導遊,也是保姆? 彭昱融說,Fixer的角色很多元,它要不斷地解決問題(Fix),同時也像是一個記者(Reporter)。
最後,《NPR》以 〈台灣最知名的流行歌手之一以原住民語言演唱〉(原文標題:One of Taiwans biggest pop stars sings in an Indigenous language)為題刊登阿爆的故事,同時也把彭昱融掛名在報導上。主流外的報導方向:以原住民歌手阿爆為例 此外,彭昱融也曾和《NPR》合作,報導原住民歌手阿爆(Abao,藝名,排灣族語名:阿仍仍),以及陳亞蘭演歌仔戲的性別議題,這些都有別於外媒的主流報導議題然而根據經濟部104年工廠校正及營運資料,高雄逾70%企業都屬於未滿30人的小型工廠,且其中從事研發的廠商家數不到10%。這代表高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存在附加價值與創新能力不足的潛在問題。
以上新聞稿由韓國瑜辦公室提供,非關鍵評論網編輯部製作採訪。由於中小企業受限於規模與資金,產品的製程創新與研發緩慢,環境保護與公司治理 依循不確實,可能也不知從何處尋求解決方案。
為了高雄產業的 永續發展,未來市府也應該積極推動技職體系的建教合作,以及與大專院校的產學交 流,避免高雄產業面對人才斷層與學用落差的問題。韓國瑜認為,傳統產業升級對於高雄未來發展十分重要,市府不能只透過補助要求企業自己從事產業升級,而是提供友善的經營環境與誘因,引進創新、環保與管理的升級方案,培養並留住優秀的人力資源,讓高雄經濟再次翻轉而充滿活力。
例如化材、金屬相關製品與創新的工業設計結合,人工智慧與傳統製造產業結合等, 這類「新—傳」結合將是未來高雄經濟發展的利基。台灣擁有全球絕佳軟體工程人才庫的優勢,其中大量人才都是高雄子弟,只要市府團 隊懂得捲起袖子走出政治舒適圈,就會發現這些創新資源優勢不是只有台北可以作。
未來新任市長亦必須改變傳統官僚作風,主動出擊,走訪高雄各產業聚落與商圈,挖 掘經營上所面臨困境與問題,並結合各產業公會、工研院、金屬工業研發中心與高雄 各大學,努力協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創造新的經營模式。在全球產業創新大趨勢下,市府團隊應積極導引創新活力流入高雄,善用行政院南區 新創基地資源相互合作,擴大傳統產業的創新動能,推升高雄市成為台灣青創的總基 地。在技職體系方面,應該鼓勵學校與企業簽訂建教合作計畫,增加傳統產業的業師協同 教學,傳授業界的實務經驗,強化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強化產學間的鏈結關係,以落 實產業技術人才培育。市府團隊應主動爭取重要青創活動在高雄舉辦,或協助青創團隊出國參展,吸引國際 新創人才來高雄,進而促進傳統產業加值升級。
翻開高雄產業發展歷史,從化學肥料,加工出口區,一直到蛻變成石化及鋼鐵的生產 重鎮,高雄長期以來,一直扮演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棟梁。另一方面,高雄擁有多元化的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市府應擔任企業與學校間的橋樑 ,協助大專院校與傳統產業成立策略聯盟,推動產學合作為企業培養人才,並將學界 豐沛研究能量導入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技術能量與競爭力,替高雄打造豐沛人力 資源庫,並全力留住畢業學生在高雄工作,成為傳統產業升級的發動機。
換句話說,傳統製造業是高雄過去的根,也是高雄經濟發展的基石。讓競爭優勢被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搶走,當中國和東南亞比起台灣擁有更佳的生產成本價格競爭力時,高雄的製造業必須要升級,用更高的價值,和更好的環保與管理,去創造更好的未來。
因此如何改善高雄經濟結構與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將是政府在思考經濟產業政策時的當務之急。因此,市府團隊應該整合中央與地方 輔導資源,協助企業申請補助獎勵或撰寫研發計畫申請書,如SBIR與SIIR等。